8日,楊愛麗(中)為社區就餐老人送餐 華商報記者 湯繼穎 攝
  華商報訊(記者 楊德合 實習生朱其麟)楊愛麗的“百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開了10個多月了,來這裡吃飯的老人越來越多,但楊愛麗卻在擔心她還能堅持多久。因為開辦的這10個多月時間里,她已虧損了3萬多元。而這種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所遇到的困境,在加速老齡化的今天,值得引起關註和思考。
  民營“老飯桌”經營難以為繼
  六棉社區位於城東紡織城紡七路,居住的多是早年紡織廠的老工人,七八十歲的較多,子女多不在身邊,養老問題比較突出。53歲的楊愛麗是一家家政公司的老闆,工作中,她瞭解這裡有很大的老年人吃飯需求,“老工人雖有退休金,但並不高,請保姆不現實。”於是,2014年2月18日,楊愛麗在六棉社區的前進小區租房開了一家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專門為周邊老人提供午餐和晚餐,每頓飯一葷一素一湯,費用標準是每人每天13元,並提供送餐上門服務。
  現在,來服務中心就餐的老人越來越多,他們也與楊愛麗關係很好。但讓楊愛麗尷尬的是,由於每人每天13元的餐費僅能包住食材,而房屋年租金就有2萬元,再加上開業時裝修購買設備花去的10餘萬元,以及5名工人每人每月1500元的工資,這些都讓她的“老飯桌”舉步維艱,“開業到現在,已虧損3萬多元。”
  公辦養老服務站難以滿足需求
  實際上,六棉社區已有一家由社區開辦的養老服務站,但其服務難以覆蓋整個社區。
  據瞭解,六棉社區的養老服務站成立於2010年11月,主要以社區孤寡老人、殘疾老人為服務對象,並以“老飯桌”為主要服務內容。在這裡吃飯的老人均以成本價收取就餐費,現在每人每天是12元(不含早餐)。
  六棉社區黨支部書記劉文告訴華商報記者:“在楊愛麗的服務中心開辦之前,我們社區的養老服務站是紡織城地區唯一的一家,壓力非常大。平日要為160多個老人提供飯菜服務,最多時180人,包括送飯上門的服務。”他說,為保證飯菜的質量,並考慮到餐廳的面積,前段時間已推掉了一些想要享受“老飯桌”服務的居民。劉文還承認,楊愛麗的“老飯桌”確實為社區服務站緩解了很大的壓力。
  劉文表示,楊愛麗的服務中心在經濟方面的確要承受更大的壓力。“六棉社區服務站是政府開辦的純公益機構,所用房屋系社區自有,工作人員均系政府解決公益性崗位,幾乎沒有別的開支,只需要購買食材等日用材料。收支基本持平,沒有經濟壓力。但楊愛麗在很多方面都需要承擔費用。”
  “政府有補貼,但力度不夠”
  華商報記者從灞橋區民政局瞭解到,楊愛麗的“老飯桌”開辦之初已享受到了政府按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發放的補貼和獎勵,共約7萬元,相關部門還為其申請了3個公益性崗位,不過近日由於政策變動,三個名額有所變化。據介紹,目前西安私人設立的養老中心享受的扶持確實就是這樣,沒有更多的政策。
  楊愛麗承認政府給了扶持,但她認為力度不夠。“為了維持,我不得不把我其他生意賺的錢投進來。”楊愛麗說。
  而當得知楊愛麗的“老飯桌”可能因虧損難以維持時,老人們均感到意外,“在這裡吃習慣了,真關門的話還不知道該咋辦。”年近9旬的孫大爺說。
  楊愛麗稱,每當她看到老人們在服務中心就餐後心滿意足,滿臉笑容的樣子,她都難以割捨,“所以儘管虧損,我也會儘量堅持下去。但我也希望政府部門能夠真正重視越來越嚴峻的社區養老形勢,及時出台相應措施,鼓勵社會力量積极參与。”
  (原標題:民營“老飯桌”遇困境 經營者呼籲更多支持(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t27htkuh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